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党建工作 > 新闻公告 > 正文

2025年“基础教育与改革发展团队”读书会活动顺利举行

时间:2025-02-25 20:50:51 来源:教科院新闻宣传中心 作者: 阅读:

2025年2月25日下午,我们第一党支部“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团队”读书会活动如期在教科院402教室进行。杨建朝,邢思珍,周娜,李慧丽、张悦、王祥坤等老师及学前教育和教育学专业部分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。

本次读书会推荐书目是格特·比斯塔的《教育的美丽风险》。作为当代西方教育哲学领域极具国际影响力的学者,比斯塔的研究涵盖教育理论与哲学、解放教育等核心议题。

读书会开始,首先由张老师对《教育的美丽风险》中的主要内容做相应的分享,她通过对本书七大主题的详细介绍,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“教育之弱”:真正的教育总是具有风险的,它总是包含着不确定性。

张老师分享完这本书后,提出以下三个问题,请大家进行深入思考:

1.如何理解一种普遍见解,即“让教育变得强大、安全而可预测,而且想让教育在各个层面都不存在风险”?

2.如何看待教师和教学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作用和地位?

3.《教育的美丽风险》中的观点对思考家长教育、儿童教育有何启示?

这些问题引发了在座师生的热烈讨论,例如,有老师认为:“我们在读一本书时,可以先从题目、序言等入手。就像这本书前面德里达所说的那样,教育必须要有弱处的存在,教育风险是不可避免的,并且书中所提到的风险并不是消极的,而应该理解为积极的意思,这就突出了主体性以及意义的生成。身为教师并非一定要比学生强,也应适当的学会示弱,教师应避免天然的权威感,而应与学生共同存在。”

有老师认为:“教育之弱与我们当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应当怎样平衡?我们的教师、家长以及教育研究者应该如何去做呢?”对此有老师回答道:“这就涉及到了对于高质量内涵的解读,教育一旦政治化就需要有权威的界定,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这一标准。”“归根结底是这个社会的问题,社会由人组成,而人又有观念,所以这是一个循环,也就是我们如何把握这个度的问题。”

随后,有老师根据张老师的第二个问题提出:“既然AI那么强大,那之后老师还有用吗?”一位老师从心理学的领域揭示了人工智能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。“未来的人工智能会具备人所具有的一切东西,包括情感,思维等,这是确定无疑的。因此,就回到了这本书的内容,我们人可以做什么来避免我们被出局,那就是创造性的问题,超越的问题,最终达到人与AI的共生。”有老师表示:“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‘无用之用’,这样就可以和AI共生,甚至可以去消费AI而不是成为被消费者。”

最后,有老师提出疑问:“关于书中教学的那一主题,教学是让对方对事物的理解比原来的理解有更深一步的深入吗?”张老师对此表示了肯定,她回答道:“教学就是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交互,最后的目的就是对原有事物的一种新的理解、深入,强调教学相长,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碰撞,产生新的认知,这也正是比斯塔的观点。”

老师和同学们的精彩发言引发了大家的进一步思考与热烈讨论。最后,杨老师做出总结:“这本书中提到的弱、不确定等,从人性论的角度来看,也就是生命的脆弱与不确定性。所以,对于教育而言,教育者应该用一种更谦虚、更谨慎、更“无知”的态度来看待学生。教师和家长应该允许孩子适当的冒险,这样才能够激发孩子的创造性,磨炼意志。”

这次读书会不仅使学生对书中作者的思想有了深刻的理解,同时也密切结合当今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,引发了教师与学生对教育之“弱”的深刻思考、理解与共鸣。